周家桠村景。
周家桠村,地处胡家湾苗族土家族乡西南,境内群山环绕,沟谷纵横,六池河贯穿全境,村落依山而建,此地因以前有周姓人家居住,故而得名周家桠。
铜仁市思南县胡家湾乡周家桠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但由于长期自然环境限制和资源匮乏,曾经的周家桠村产业薄弱、经济滞后。如何有力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周家桠村主动求变,以产业为抓手,施新策、闯新路,在探索中不断铺展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画卷。
新农策复合种植一地多“金”
“今年的气候光照充足,降水量适中,非常适合油茶树生长,在初产期我们基地也收了2万多斤油茶果,同时我们在林下套种了双高红薯,产出效果很好,一地多‘金’赢得了双丰收。”初冬时节,油茶花开,望着漫山遍野的油茶基地,驻村第一书记田儒军一脸兴奋地说。
周家桠村发展油茶产业始于2017年。过去,周家桠村山多地少,产业薄弱,缺乏长远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周家桠村因地制宜发展油茶产业,采取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牵头形式,整合闲置山地实施油茶林新造,推进油茶林规模化、专业化种植,目前全村油茶投产面积已达500余亩,丰产期每亩油茶年纯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
油茶基地。
“油茶生长周期长、见效慢,前期的人工管护与农资投入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油茶前期产业比值入不敷出,只能依靠上级财政资金输血。”由于管理低效、技术落后等诸多原因,周家桠村油茶种植的经济价值并未得到充分挖掘。如何打破油茶生长期只出不进的局面,结合思南县“一主两辅”产业布局,周家桠村决定探索“油茶+红薯”林下复合种植模式,推动集体经济产业综合效益最大化。
“一亩可套种7分地,套种亩产红薯至少3000斤,红薯县里保底价收购,加上茶果销售产值,一年基地收益可真不少。”2023年,在田儒军带领下,周家桠村邀请镇里农业专家技术培训,学习科学的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对基地适宜区块试行“油茶+双高红薯”复合种植,当年红薯大获丰收,亩产突破3000斤。
“油茶林下套种,这种模式既能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科学合理种植其他适宜作物拓宽产业效益,又能通过作物间的相互作用促进油茶生长,提高土壤肥力,改善了油茶生长环境,还解决了油茶基地的管护难题。”村党支部书记田茂栋介绍说。经过摸索阶段,周家桠村的油茶套种产值反馈很好,这让田茂栋信心大增,村委决定把基地全部适宜面积套种双高红薯,实现一地多收,壮大集体经济。
“2024年,我村油茶果销售产值4.8万元,林下套种红薯产值6万元,通过油茶套种模式,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增强了大家对乡村振兴的信心。”田儒军表示,未来,周家桠村还将继续探索更多元化的套种模式,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新农人,引入新产业走上“新”农路
油茶产业的成功,不仅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也让许多外出务工的村民们看到家乡的发展潜力,纷纷返乡发展种植产业,村民李吉龙就是其中一个。
这段时间,李吉龙的瓜蒌正值成熟采摘期,瓜蒌种植园内金黄一片,枝藤网下结满了沉甸甸、圆溜溜的瓜蒌。
“瓜蒌是个新产业,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经济效益很高,今年生长出的瓜蒌根茎粗壮、果实丰满,基地从9月份就开始采收,12月底我们整个基地的采摘工作就全部结束。”如今的李吉龙是一位种植大户,目前承包了50多亩撂荒土地种植瓜蒌,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家庭农场主。
成熟的瓜蒌。
不走寻常路,李吉龙并未止步于单纯的瓜蒌种植扩张,而是紧跟时代步伐,将网络销售引入了瓜蒌销售环节。从基地扩建起始,李吉龙不断学习手机短视频拍摄,尝试通过手机端社交平台,将基地管护日常分享至网络,直接向网友展示瓜蒌的生长环境、营养价值及食用方法,探索新的销售途径。这种直观、互动的手机端销售极大地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瓜萎网络求购订单源源不断,基地不愁销路。
“以前瓜蒌销售全部依靠收购商上门采收,价格收购商说了算,现在通过手机端短视频社交平台销售,客户多了价格就不愁了,产量还供不应求。”手机端网络销售激活了瓜蒌种植产业,短短两年时间,李吉龙的瓜蒌远销安徽、安吉等省外批发市场,刨去人工、肥料等成本,年可净赚10万元。
让李吉龙更有成就感的,是瓜萎种植带动了村民们就业。“基地日常管理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育苗、移栽、搭架、施肥、整枝、除草、采收……几乎全年都需要人工,一年下来用工量都很大。”李吉龙说,每年基地都会聘请10多名村民前来务工,现金结算,按时发放务工费,村民们参与积极性都很高。
一次性投入、当年收获、连续多年受益的种植优势,有效带动了当地村民家门口就业增收。今年,李吉龙的瓜蒌再获丰收,基地预计可产出8000多斤瓜蒌籽,收入可达30万元。
新农具,“汗水农业”转型“机械农业”
“年末是农机销售淡季,公司正加紧投入技术力量研发,通过工艺能力升级与产品技术创新,推出一批更加高效、智能、可靠的产品,更好的满足未来春耕市场需求。”骏江农机公司负责人田有强说。
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是加快山区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堵点之一。在周家桠村,一片曾以传统农耕为主的土地上,如今正上演着一场由村民自发推动的农业机械化变革,如同催化剂一般,加速了村庄经济的蓬勃发展,让这片肥沃的土地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村民驾驶农机在田间作业。
2019年,经过市场调研与技术学习,在外从事机电行业多年的村民田有强投资500万成立了骏江农机公司,注册“贵耕”农机品牌,公司专注生产适用于山地农业需求的各类机械,辐射周边农户的机械化需求。从最初的简单农具到后来的智能化农机,田有强的农机工厂已开发4个系列产品,年产值突破1500万,产品畅销德江、沿河、凤岗、松桃等多个区县,在业内崭露头角。
让农业机械化惠及每一位村民,周家桠村把目光放在了农机服务上。在村委的倡议下,周家桠村益农助民农机合作社应运而生,合作社将村里的农机户、种植大户以及有志于农业发展的村民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合作社的形式把农机聚合起来,通过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市场开拓等多种方式,提供农业耕、种、防、收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推动全村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目前,周家桠村益农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已有各类农机具11台、无人机1台,农业机械操作员3人,托管服务辐射10个多村组,年可创收40多万元。
“以前没有农机合作社,我们种植的双高红薯采收都需要请人工帮忙,4—5天时间才能完成,现在农机采收4—5个小时就采完了,不仅省钱还省时。”村民陈远珍是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受益者之一,今年她把自家种植的红薯采收全部托管给了农机合作社,农闲时间还在村里打零工,又多了一份收入。
与此同时,合作社还提供农机租赁服务,开展农机技术培训,帮助农户掌握现代农业机械使用和维护技能,及时帮助村民排除农机设备故障。通过合作社助力,周家桠村的村民们告别了传统的农耕方式,实现了从“汗水农业”向“机械农业”的转变。
[手记]农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周家桠村乡村振兴实践有如下启示:一是以“农业+”拓展发展空间。周家桠村集体经济发展打破产业界限,在长效经果林下套种短平快产业,一地多收,实现了“以短养长”“以基地养基地”。二是培育新农人群体。新农人不是单纯的“农二代”回归,他们把手机当成新“农具”,把网络销售当成新“农活”,为农业发展找到了新的路径。三是机械化赋能农业高质量。周桠村坚持“小农机、大作为”,普及推广先进农业机械技术,着力培育以农机合作社为主体的新型服务组织,农业生产效率大为提升,探索出一条山地农业现代化之路。(图/文黎之义)